在过去38年中,尤其是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以后,中国制造业的产量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了,很多产品都是世界第一了,中国的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和制造业的水平也都达到了一个非常先进水平。
按2011年PPP计算,我国的人均GDP达到13572美元,世界排名第80位。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临的将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劳动力过剩,特别是低教育水平人群的劳动力供给过剩。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老龄人口的消费比较低,这就是为什么安倍经济学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中期目标 中期目标的时间节点可以定为2035年,目标是成为中等收入强国。我国过去二十多年的增长基本上发生在沿海地区,广大的内陆地区的发展比较缓。打造内陆地区的中心城市群,如武汉-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西安-咸阳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等。按可比价格计算,也只有50个国家(地区)能够达到这个指标。
我国正在经历从生产大国到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并重的转型期,但是,由于进口消费品的税收太高并推高国内物价,民众的国内消费无法得到满足,只能到国外去实现。就收入增长而言,只要我国人均实际或名义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美国的1.30个百分点,则第二个百年的收入目标就可以实现。三是对于由于国内人工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提高而需要逐渐退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民营企业可以逐步把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专司研发与销售环节,加快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10][13]谢地:《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报告》(2014),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第1、6页。利益冲突的当事人不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而是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在资本、技术、品牌、经验、企业形象等方面的直接较量。而同样作为民营经济成长外部环境的外资因素对中国进行产业控制、给民营经济造成的影响却很少被指出[9]但是,应该看到,调整的差异性与国有经济无关,而只与政策设计实施者的意图有关。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全社会都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7]另外,为了吸引外资,各地纷纷建立开发区,在工业用地上推出优惠的政策。
而充分认识到不是国有经济垄断,而是外资经济对华产业控制已经或正在成为民营经济成长的外部约束条件,无疑有利于中国民营经济更多地从自身出发寻找陷于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能够知耻而后勇,进而在与外资经济竞争、与国有经济协同的博弈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此期间个体经济也开始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应该像重视国有经济一样重视民营经济,像曾经特别支持外资经济一样更加特别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及其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11]。
而同一时期私企的份额从几乎是零攀升到了30.5%。中国的一些知名化妆品也没有逃过被外资收购的命运,如大宝被美国强生收购、丁家宜被科蒂集团收购,等等。第二,在中观即产业层面,民营经济的发展亟待转变发展方式。国有企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80.7%减少到2010年的26.6%。
第二个阶段,1992-1996年。1985年,国家宣布取消对企业计划外自销产品价格的限制,实行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
应当指出,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特别是1981年)以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是明确的,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形还时有发生。尽管像孔凤春、谢馥春等中国老字号的化妆品有着不输于国外化妆品的300多年的历史,并且曾经一度占领全国80%的市场,但在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后却一败涂地。
例如,当时有一个普遍的税收政策是三年两减半,即外资及合资企业在创办的前三年,所得税全免,后两年所得税则减半。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民营经济发展在理论依据、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不存在任何障碍,结构调整与优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要依靠民营经济。[13]相对弱小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或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资经济的产业控制、市场限制。二是民营企业家应该充分认知国情与世情,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国有经济深化改革也为民营经济参与垄断行业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12]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呈现出某种此消彼长效应。目前,6成多的汽车销售市场被外资经济占有,而中国高端汽车大多为国外品牌,中国本土自主品牌的高端汽车基本没有。
如果考虑到由技术、品质、品牌、营销等因素塑造的巨大产品差别(物理的与心理的),以及由资本规模与企业组织行为孵化出来的市场支配力,市场规模与市场范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受到限制。四是运用宏观调控政策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张维迎的研究证实,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中,总的趋势是国有经济领域的收缩和私有领域的扩张。[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1-182页。
三是对于由于国内人工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提高而需要逐渐退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民营企业可以逐步把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专司研发与销售环节,加快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其中,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已经形成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三国演义的格局。回望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确有龃龉,但从增长速度看,民营经济并不逊色于国有经济,甚至也不输于外资经济。谢地,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有资本要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普遍化以及国内竞争的国际化,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的短兵相接不可避免。
第一,在微观层面,民营经济的发展亟待自我超越。[6]刘迎秋、刘霞辉:《中国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三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
但不得不承认,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方面确有值得反思之处。那么,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有序退出的领域,民营经济是否做到了有效的填补和扩充呢?或者换句话说,在非国有经济60%以上的GDP贡献率中,民营经济又占几成呢?真实的情形可能是,民营经济作为本土企业数量确实很多,分布领域十分广泛,增长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在国有经济退出的很多一般竞争性领域里发展质量并不高,与同样染指这些领域的外资经济相比,无论是企业理念、组织管理、资本规模,还是研究开发(RD)与技术进步能力、品牌的孵化能力、并购重组及整合市场的能力等都还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在经济发展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背景下,市场规模与市场范围的相对稳定性就变得更加明显。目前,外资品牌已占据中国化妆品市场90%以上的份额,中国化妆品市场已被外资占领这一事实已毋庸置疑。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下降,甚至已经低于某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应地,市场范围是同种商品及服务分布的地理空间,而并非所有商品及服务的地域分布。
国有经济改革成效不明显,亏损面扩大,外资经济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来自国有经济和政府方面的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减少。[1]据此,破解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对策也被归结为进一步降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甚至退出如自然垄断领域等国民经济命脉部门,不再与民争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让出足够的空间。
民营企业要善于通过并购重组、行业协调,主动整合供给与需求、产业与市场的关系,规避过度竞争引发的产能过剩弊病。关于造成民营经济成长困难的外部环境因素,人们通常将其归结为国有经济垄断和政府行为。
民营经济一般集中于竞争性行业。来自民营经济的对国有经济的批评声浪再起。